(經濟觀察)中國“量身定做”與中東歐國家合作舉措 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提出一系列擴大互惠互利合作的措施。此間分析人士認為,這些舉措是針對中東歐國家的現實需要“量身定做”,充分體現了互利共贏的原則。 中方計劃今后5年從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爭取實現未來5年中國從中東歐國家的農產品進口額翻番,雙方農業貿易額增長50%。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迅速發展。據中方統計,2020年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達1034.5億美元,同比增長8.4%,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幅和中歐貿易增幅。但與此同時,貿易不平衡問題也一直存在。2019年,中國對中東歐17國出口額達706億美元,而進口額只有248.2億美元。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表示,貿易逆差是不少中東歐國家的重要關切之一。特別是中東歐國家大都是農產品生產國,對農產品輸華有迫切需求,這種關切甚至已被提升為中東歐國家同中國加強合作的核心關切之一。在此情況下,中國愿采取實際舉措緩解貿易不平衡,有利于提升中東歐國家的獲得感,讓互利合作深入人心。 中國此次提出擴大從中東歐國家進口,特別是農產品進口額翻番,不僅有必要,也有現實可行性。 “這個目標是非常務實的。”中國商務部歐洲司司長翟謙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中東歐國家的機電產品、汽車及零部件、衣食產品、輕紡產品、礦產原料等具有比較優勢,而中國市場廣闊,擴大自中東歐進口空間很大。 除貿易等傳統領域外,中國還在此次峰會上提及數字經濟、電子商務、健康產業、綠色經濟、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合作。 中方將推動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電子商務合作對話機制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公眾健康產業聯盟,愿探索同中東歐國家海關開展“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試點。 這些舉措同樣緊密契合中東歐國家的實際需要。中國現代金融學會常務理事萬喆說,因疫情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逆勢上揚,中東歐國家現在普遍開始將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入、發展電子商務列入疫情后重要議程,中國此次提出在數字經濟、電商方面加強合作正是因應了這一訴求,有助于為各自經濟發展開拓新渠道。 此外,發展綠色經濟正日益受到中東歐國家重視,而中國已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在這一領域拓展合作對雙方都有利。 劉作奎也表示,目前中東歐國家與中國開展具體合作的訴求旺盛,尤其在科技、能源開發、綠地投資、創新合作等方面,中東歐國家有很大的需求缺口,與中國合作愿望強烈。中國根據這一現實需要,提出與中東歐國家加強相關領域合作,是務實的體現。 如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朱曉中所言,在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如何使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社會文化各異的國家在經貿合作中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中國此次提出一系列與中東歐國家加強合作的舉措,正是對實現這一目標的有益探索。(完)
責任編輯:侯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