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伯克級神盾驅逐艦“馬侃號”(USS John S. McCain DDG-56)于2月4號由北向南航經臺灣海峽,此次行動是美國海軍艦艇今年首度航經臺灣海峽,第七艦隊宣布此次行動為例行性任務,是證明美國對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區域的承諾,美國軍方將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范圍內飛行、航行和相關操作。
上次美國軍艦航經臺灣海峽的時間為去年12月31日,同樣也是馬侃號,當時與美軍柯蒂斯魏柏號(USS Curtis Wilbur DDG-54)一同航經臺灣海峽,據統計,美國軍艦去年航經臺灣海峽的次數為近十四年最高,總共達十三次之多,打破2016年時十二次的紀錄。美國軍艦如此行動,無疑是插手臺海事務、造成兩岸關系緊張的因素之一。
一、美軍插手臺海在于維護美國利益
前美國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在2月3號視訊出席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IU)國際暨公共事務學院2021世界會議時表示,臺海局勢的緊張并非臺灣領導層的問題,而是北京的欲望與野心所致,他認為應采取實質性行動協助臺灣避免沖突、而非僅是象征性措施。博明的說法讓人有所聯想,畢竟,美國本身并非兩岸問題的任何一個當事方,卻老喜愛以民主與和平等價值之名插手臺海事務,
首先,博明認為,若臺灣被迫與中國大陸統一,對美國意味重大,對美國而言,意味著與中國大陸開戰的風險,若美國屈服,將意味美國與區域主要盟邦間的聲譽受損,也將嚴重削弱競爭力與創新優勢,對半導體產業與電子供應鏈產生巨大影響,這并可能導致引發日本與中國大陸、甚至印度與中國大陸的戰爭,這是其不愿見到的惡果。說到底,還是為了美國自身的國際霸權與領導話語權在做考慮。
其次,博明強調,臺灣民眾需要了解局勢的重要性與危險性,這并非臺灣領導層的錯,。他認為臺灣民眾必須真正團結于“政府領導”,并了解將不得不作出犧牲,做好備戰工作,以期避免戰爭。這“不得不作出的犧牲”,是否在指臺灣開放美豬美牛進口一事,似乎意在言外。
再者,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里契(Jim Risch)也在會議致詞談到臺灣時表示,國際間的軍事平衡正在發生改變,侵蝕常規威嚇力量,置美軍與美國盟友與合作伙伴于危險之中。因此,臺灣不僅是民主的典范,也值得在不受威脅與脅迫的情況下擘劃自身未來,臺灣的地理位置也是美國其他盟邦安全的關鍵,臺灣的科技發展對于與中國大陸的全球競爭也至關重要,他并認為臺灣是十年來美國所要面對的最具戰略意義議題之一,必須確保位于首要目標。
同時,與會的前香港眾志主席、目前人在英國的羅冠聰對于倘若邀請蔡英文到白宮進行訪問、并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一事是否對于臺灣與美國有益時,羅冠聰表示贊同,他表示,加強與臺灣的互動是釋放不懼怕中國大陸威嚇的強烈訊號。如此發言,無異于在旁搧風點火,就是想讓兩岸關系與中美關系更加不穩定。
二、美軍若擦槍走火恐導致金門或東沙面臨危機
全球火力網站(Global Firepower, GFP)的全球火力指數(Global Firepower Index, GFI)選取包括人力資源、空中實力、陸上實力、海軍實力、石化資源、后勤、金融體系、地理在內的八大類、55項指標,其產生的指針數字越靠近0,表示一國的軍事實力越強大。從GFI指數來看,從2013到2019年,中美兩國的總體軍事實力確實也延續2009至2012年的趨勢而越來越接近。
從以上兩指標來看,自奧巴馬政府上任的2009年至今,中美兩國的總體軍事實力確實越來越接近。而若考慮對未來軍事設備的投資與現有裝備維護、從國防預算支出的角度來看,奧巴馬政府自2011年預算法通過后,便開始減少國防預算,直到特朗普政府2017年上臺后,才開始再度增加美國的國防預算,因此,在2009年,美國的國防預算尚超過中國大陸600億美金,至2018年,此差距縮小至400多億美金,也就是雖目前美國國防預算仍遠大于中國大陸,但此差距也已開始縮小。
中美總體軍事實力在2010至2019年間逐漸拉近,蘭德公司2015年出版的報告針對了美國與中國大陸1996至2017年間,在十個可能作戰的軍事領域的優勢消長做出分析,此些領域分別為中國大陸打擊美國空軍基地能力、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空中優勢、美國軍機深入中國大陸領空的能力、美國打擊中國大陸軍事基地的能力等四個空戰領域,中國大陸反艦作戰能力、美國反艦作戰能力等兩個海戰領域以及美國反太空能力、中國大陸反太空能力、中美網絡作戰、中美核子第二擊能力等四個其他領域。在此十個領域中,此份報告又分別將美中可能的軍事沖突分為臺海以及南海諸島,并分別評析兩國相對的軍事優勢。
在2010年時,在臺海沖突上,美國在與中國大陸的空軍的交戰上多半是持平或是美軍占據優勢,而在南海諸島沖突上則是擁有較為顯著的優勢;到了2017年,美國與中國大陸空軍在臺海沖突上的交戰上已持平、甚至轉為劣勢,而美軍在南海諸島沖突上的優勢也逐漸消彌。
針對中國大陸在臺海和南海等地軍事活頻繁,美國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強調,將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堅決反制路線,甚至紐約時報的資深記者暨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還于一月底以“中國可能會是拜登的噩夢”(Biden’s Nightmare May Be China)為主題撰文指出,他認為美國和中國大陸可能會在由臺灣控制、但距離中國大陸更近的東沙群島或金門群島爆發沖突,這種機率已竄升至近十余年來的最高點,而且在這些離島的沖突有可能演變為大戰,其評估如果真的發生,將成為美國自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以來與另一核武大國最危險的對抗事件。
因此,他認為美國正在衰落當中,而中美兩國正在全速迎面對撞,因為美國往往慣于夸大威脅,美國對于中國大陸不應該重蹈覆轍,同時,美國不能忽略中國事務的復雜性,不應該妖魔化中國大陸。為了避免引發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戰爭,他主張美國應該更加努力地避免在亞洲爆發真槍實彈的國際大戰。但矛盾的是,紀思道也提出建議,認為美國應該加強與臺灣的聯系,派遣美國的陸軍特種部隊到臺灣與臺灣軍隊一起訓練,但不要像特朗普政府時一樣發布訓練影片去蓄意挑釁中國大陸,若以要設法降低臺海戰爭風險的目的來說,此舉似乎只是改變個方式罷了,派駐美軍到臺灣參與演訓仍然是明確的插手。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