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范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在美國大選年度,華府對中國的評論越來越強硬,北京和華府之間的關系處于幾十年來的最低點,兩岸關系也瀕臨沖突的臨界點。繼美國衛生部長阿扎(Alex Azar)、國務次卿克拉奇訪臺后,中國對這兩次訪問皆作出強烈反應,加上有媒體報導稱美國可能增加對臺軍售,顯示發生臺海戰爭的危險性正在急速上升。 對于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會促使美中分歧加劇,美中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權力競爭仍在持續,無論是拜登(Joe Biden)或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的人都有誘因向臺灣靠攏,甚至傳出考慮正式外交承認臺灣的風聲。有論者指出,這將對中美關系產生爆炸性影響,并可能引發中國采取“武統”臺灣的舉動,事態很容易全面失控,進而導致美國對中國的“武統”行動做出軍事反應。 因此,美國對臺灣地區的外交承認將對美中、亞太地區、臺灣造成不可預測且極其危險的后果,尤其臺灣最終將成為戰爭的主要戰場,不可不慎。特朗普政府上臺后,中美戰略競爭的大格局成形,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也和過去40年來有明顯的不同,在處理臺灣議題上愈來愈脫離中美關系的連動框架。 首先,以總體觀點來看,奧巴馬政府于2010年左右開始形塑“重返亞太”與“亞太再平衡”的對中政策,以因應中國的種種強勢作為,在“圍合”政策中重新加入部分的制衡元素。奧巴馬政府希望以多邊方式強化與區域盟國、伙伴國家的關系,以維持美國于亞太區域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進而以多邊的框架來處理美中關系。但綜觀奧巴馬的八年任期中,他從未想全面的制衡中國,而希望仍采取以交往為主、圍堵為次的對中“圍合”政策。 而特朗普政府推出的 “印太戰略”,一反冷戰結束后美國歷任政府以交往為主的對中 “圍合”政策,改采全面性的對中國壓制政策,希望藉此維持美國霸權。特朗普政府與奧巴馬政府一樣希望維持美國于亞太甚至全球的領導地位,但不同于奧巴馬政府的多邊與后方領導的策略,特朗普政府認為采用雙邊、直接介入的策略更能阻止中國的崛起。 其次,特朗普政府較不重視多邊建制,而重視中美雙邊直接的關系。為強化中國是“修正主義國家”,以及西方自由世界公敵的印象,特朗普政府積極抨擊中國的銳實力、“掠奪式”地緣經濟政策、不公平貿易等行為;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也積極與臺灣地區深化政治合作,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并在南海區域及臺海周邊進行多次的自由航行與軍事演訓,以表達美國對中國強勢行為的堅定立場。此外,特朗普政府也退出中程飛彈條約、并透過正式軍售及雙邊合作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以多管齊下的方式試圖維持美國于印太區域內的軍事優勢,嚇阻中國的軍事行動。 再者,特朗普政府在經濟上則有感于中國的“不公平貿易”,已對美國的經濟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認為必須以強硬的手段以維護美國的利益。對此,特朗普政府動用“301 條款”對中國課征懲罰性關稅、發動貿易戰,以迫使中國停止其“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以維護美國的利益以及長期的世界領導地位。在國際組織上,特朗普政府要求WTO 的各成員對該組織的“開發中國家自我認定”與“非法補貼懲罰”制度進行改革,并透過不指派上訴機構法官的方式對各會員進行施壓,以處理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而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8月31日在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表的演說,可以說是公開表明美國對臺灣的“長期戰略清晰”政策,清楚說明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同于中國的“一中原則”。史達偉還指出,美國并沒有改變長期以來的兩岸政策,美國在做的只是對于與臺灣的交往“做一些重要的更新”,以便能更好地反映那些政策,并對情況的改變做出回應。 同時,史達偉更強調“雖然一些調整非常顯著,但它們依然在我們(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范圍內”,對于這些顯著的調整,史達偉做出的解釋是:首先,基于北京對臺灣日益增加的壓迫,美國認為已經對地區和平穩定造成威脅;其次,就是要反映美臺日益深化的友誼、貿易和富有成效的關系,“我們(美國)與臺灣的關系不是我們(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邊關系的附屬”。 但就辯證法來說,我們如以特朗普政府作為、以及史達偉的發言中可以發現吊詭的地方,那便是就美國而言,雖然其指稱美國與臺灣的關系并不是美國與中國雙邊關系的附屬,然而在事實上,美國卻是認為臺美關系是從屬于中美關系,且服務于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 可見從奧巴馬到特朗普政府這期間,中國的軍事、經濟與地緣政治影響力的上升,確實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結構性壓力,促使美國轉向更為強硬的對中政策。奧巴馬政府時期的亞太事務助卿Daniel Russel曾指出,在中國的權力上升與強勢行為增加的情況下,如果奧巴馬有第三任期,其對中政策也會顯著的更加強硬,這顯示了中美之間相對權力的接近,的確給美國對中國的決策上帶來了巨大壓力,促使美國走向更為強硬的對中國政策,同時也讓臺灣的 “棋子”角色越來越明顯。 就后續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現實權力觀點來看,中國若延續目前軍事、經濟實力與地緣政治影響力上升的速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給美國帶來更大的結構性壓力,故從此觀點來看,特朗普或下任政府的對中政策只會越加強硬。但隨著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蔓延的沖擊,加上中國經濟成長速度趨緩,是否會導致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縮小速度延緩,進而影響到美國特朗普或下任政府決策上的結構性壓力,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最后,從美國國內政治中利益團體的觀點來看,美國國會兩院、外交政策圈、商業界與社會各團體新形成的對中政策強硬共識是否會繼續延續,或是將隨著中美貿易戰與其他紛爭的和緩而走向崩解,進而走回交往政策為主的共識,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杰克遜主義復興的力量是否可以繼續延續,讓特朗普于2020年的總統大選中繼續獲得銹帶,以及關鍵搖擺州的選舉人團票,將是決定特朗普政府是否可以繼續連任的重要因素。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