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湯紹成 前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 前美歐所所長 日前臺灣面宣布在南美圭亞那設立“臺灣辦公室”,但在24小時之內翻盤,此乃臺灣作為美國馬前卒的悲劇,察其來龍去脈,可以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梗概,其實并非如此單純。 早在18世紀末拉丁美洲獨立戰爭之際,鄰國委內瑞拉就已占領了英國殖民地圭亞那一半以上的領土,兩國因而產生邊界與領土以及礦產資源的糾葛至今。2013年委內瑞拉海軍在兩國均稱為專屬經濟區的水域內,沒收了一艘圭國石油勘探船,2018年圭亞那將該糾紛提交國際法院,但委內瑞拉認為國際法院沒有管轄權,兩國爭論不休。 圭亞那人口數約為78萬人,2019年之國家生產毛額(GDP)約為68億美金,國民平均所得為6,609美元,但原油、黃金、鋁土、鉆石、各式稀有金屬礦藏及林木資源豐富。美國石油及石化業巨擘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于2015年宣布,在圭亞那及其鄰近地區發現世界最大石油蘊藏之一后,引起美國投資者的興趣。 基于歷史與意識形態原因,委內瑞拉長期受美國經濟制裁。在2019年1月,委國因選舉而爆發總統雙包案期間,特朗普總統宣布美國承認委內瑞拉反對派領導人瓜伊多為臨時總統后,現任總統馬杜羅宣布與美國斷絕關系。同年8月因委國內亂升高,美國加強對其制裁,其中包括限制委國石油的支付管道,迫使委內瑞拉的石油轉往地下交易,因而導致直接恢復對中國的石油出口。 2020年圭亞那經濟成長預期達到85%,乃全球國家之冠,同時在當年六月份,在野的人民進步黨(PPP/C)贏得國會多數席次,經過協商政權和平轉移,具世代交替意義的新領導人上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乃于同年九月訪問圭亞那,也成為歷來首位出訪這兩個南美小國的美國最高官員,并宣布將與圭亞那一起在該地區進行海上巡邏,堪稱是對圭國的信任與支持,并針對委內瑞拉及其合作伙伴大陸。當時大陸也渴望獲取當地木材和礦產資源,并已邀請圭亞那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因而引起美方的注意。 雖然圭亞那地狹人少,但因發現石油與經濟成長快速,引起國際的關注。尤其其位處南美洲東北部要沖,系聯系南美洲及加勒比海的重要橋梁,又是“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及“加勒比海國家聯盟”(ACS)的正式會員,前者并將其秘書處設于圭國首都喬治敦,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再者,加勒比海地區是臺灣外交重鎮,在該地區有伯利茲、海地及圣克里斯托弗等共5個“邦交國”,在圭國設處,將可增進在加海地區的連結與外交突破。且南美洲東北部幅員廣大,除圭亞那外,尚有委內瑞拉、法屬圭亞那及蘇里南。自2009年9月臺灣裁撤駐委內瑞拉代表處迄今,在南美東北部需要積極經營,圭亞那案自當有助提升臺灣的能見度,并推動與該區域的實質關系。 因而在美方的牽引之下,臺蓋雙方開始進行設處協商,但因臺方超前盲動,硬是要以“臺灣”為名,并還稱具有官方身分。依照蓬佩奧的作風,這當然亦可能是美方的前導,自然導致北京的強烈反彈,再加上拜登政府支持臺灣的力道不如特朗普,以至于功虧一貴,更惡化了兩岸的關系,確實得不償失。 自拜登新政府上臺前后,其陣營幾度積極表示期盼兩岸重啟對話,以緩和兩岸關系,這對于臺方自然產生相當的壓力。臺方若不接受以“九二共識”為前提,那就必須提出新說法,否則難以符合美方的要求,更難以改善兩岸關系。尤其陸委會的設立,就是兩岸非國與國關系的腳注,格局已定,難以改變,必須深思。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